遵义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本科教学工作
审核评估自评报告
公共卫生学院具有悠久的教学和科研历史,于1947年在大连医学院成立卫生学教研室,是1969年大连医学院南迁遵义后仍保留的学科之一,1992年更名为预防医学教研室。在我院发展过程中,先后曾有来匡棣、夏元洵、仲来福、金泰廙等多名全国知名教授在此工作,为专业和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谋求发展,公共卫生学院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观念,主动适应国家及我省经济建设的需要,严格遵循高等教育的内在规律,以学校办学目标和总体规划为依据,在创建和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并重。我院主要发展历程如下:
1947年 成立卫生学教研室
1992年 卫生学教研室更名为预防医学教研室
2006年 卫生毒理学硕士学位授权点
2007年 《预防医学》校级精品课程
2007年 预防医学校级重点学科
2009年 预防医学本科专业招生
2009年 遵义市总工会颁发《工人先锋号》
2010年 成立预防医学系
2011年 成立公共卫生学院
2011年 贵州省预防医学会第四届理事会单位
2011年 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
2012年 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招生
2012年 卫生毒理学获得校级重点学科
2012年 校级预防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012年 贵州省遵义医学院博士授权支撑学科建设单位
2013年 贵州省预防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013年 贵州省结核病综合防治2011协同创新中心传染病流行病学协同创新分中心
2014年 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
2015年 遵义市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科技创新人才团队
2015年 贵州省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重点学科
2016年 西南地区首届食品教学科研理事单位
我院现有预防医学、食品质量与安全 2个本科专业,涵盖医学、工学两门学科。预防医学专业现已毕业了3届,就业率为95%以上,获得用人单位的好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毕业1届,初次就业率为92%。近五年,学科凝炼了四个学术研究方向,促进了学科建设的发展,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2 项,地厅级基金43项,横向项目7项,其他项目4项,累计科研项目108项,经费达1270.4 万元。发表论文154篇,其中被 SCI、EI 收录16篇,核心期刊收录85篇,省级53篇。获得发明专利1项。
学院现有教职工 47 人,其中教授 8人(17.02%),副高级职称12人(25.53%),其中拥有博士学位18人、在读博士4人,硕士生导师12人,新增硕导8人,形成了老中青结合、专业知识结构合理的师资梯队。现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 397人。近4年建立实践教学基地 32个。
1. 定位与目标
1.1 办学定位
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立足贵州,面向全国,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建立国内有一定影响力,具有教学、科研、人文底蕴和社会服务功能的教学科研型学院。
1.2 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对预防医学或食品质量与安全内涵有着深刻理解、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较强和具有人文底蕴、创新精神与社会责任感的应用型人才。
1.3 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1)落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政策与措施
我院制定了“十二五”和“十三五”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健全教师培训制度,保障配套政策和经费。
(2)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体现与效果
近五年来,学院引进博士8人、毕业博士4人,青年教师考取博士5人,新招考硕士研究生16人,新增硕导 5人,新增教授5人,副教授 5人,聘请兼职教授 1 人;6人次长期或短期境外学习;被评为省级优秀研究生导师、校级教学名师、全国营养行业先进工作者称号各1名。
(3)院领导对本科教学的重视情况
本科生的教学工作始终是学院的中心工作和首要任务。学院成立了教学工作领导小组、教学督导委员会,党政一把手作为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列入了岗位职责。为强调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制定了相应教学管理制度,加强了对教学的管理,确保教学质量。
1.4. 定位与目标存在问题与解决办法
1.4.1 定位与目标存在问题
(1)在办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专业建设如何与市场需求、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围绕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来开展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
(2)在学生培养中,难点是如何解决现实公共卫生问题,如何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
(3)在教职员工的绩效考核和职称晋升中,由于可量化的教学指标有限,存在向科研倾斜的情况。
1.4.2 解决办法
(1)切实把理论联系实际的指导思想落实到学院的“十三五”发展规划中,要特别重视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将实验、实习、科研实践训练、社会实践、第二课堂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2)实施“本科生导师制”,鼓励学生参与导师科研项目研究工作。
(3)在今后职称评定、绩效考核以及教研室主任推荐等重要环节进一步强化教学中心地位导向,以确立本科教学的核心地位。
2. 师资队伍
2.1 数量与结构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41人,专任教师平均年龄为34.02岁,其中 50~59 岁教师 3人,40~49 岁教师 7人,30~39 岁教师 18人,20~29 岁教师13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39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18人,在读博士4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2人,非本校毕业教师31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20人;教师学缘结构合理,发展趋势良好,能够适应教学和学科发展的需要。
表1 专任教师年龄、学历、职称及学缘结构
年龄
|
20~29 岁
|
30~39 岁
|
40~49 岁
|
50~59
|
人数
(百分比)
|
13
(31.71%)
|
18
(43.90%)
|
7
(17.07%)
|
3
(7.32%)
|
学历
|
博士
|
硕士
|
学士
|
其他
|
人数
(百分比)
|
18
(43.90%)
|
21
(51.22%)
|
1
(2.44%)
|
1
(2.44%)
|
职称
|
正高
|
副高
|
中级
|
初级
|
人数
(百分比)
|
8
(19.51%)
|
12
(29.27%)
|
16(39.02%)
|
5
(12.20%)
|
学缘
|
国外毕业
|
国内非本校毕业
|
本校毕业
|
|
人数
(百分比)
|
2
(4.88%)
|
29
(70.73%)
|
10
(24.39%)
|
|
2.2 教育教学水平
2.2.1师德师风建设措施与效果
全面执行学校的师德师风建设制度及措施,制定了师德师风优秀教师表彰制度、预防和杜绝教师犯罪制度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2.2专任教师的专业水平与教学能力
各教研室定期召开教学相长会和进行集体备课,执行新教师试讲,同行听课、评课和学院领导督导听课制度。学院每年举办一届中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专家、同行和学生评教优良率达85%以上。
近五年,我院共有1人获贵州省优秀硕士生导师称号,1人获校级教学名师,1人获国家级教学技能竞赛三等奖, 2人获学校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2人获二等奖。2015年评选院级教学名师2人,教学能手2人,获校级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教师参编教材5部,其中2部为“十二五”规划教材。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式,如PBL、CBL等。
2.3 教师教学投入
2.3.1教授、副教授授课情况
学院现有高级职称教师20人,承担了28门专业课程。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率达100%。
2.3.2科研和教改项目
近五年,学院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2 项,地厅级基金43项,横向项目7项,县级项目4项,累计科研项目108项,科研经费共计1270.4 万元。获得发明专利1 项。近5年,发表科研论文154篇,其中被 SCI、EI 收录16篇,核心期刊收录85篇,省级53篇。
2012-2016 年,教师获得国家级公共卫生综合实践基地建设项目1项,省级教学改革项目 2 项,省级学科建设项目2项,地厅级人才团队建设项目1项,地厅级教改项目8项,总经费275.6万元。发表教改论文22篇,其中核心期刊收录3篇。
2.3.3学术交流
学院每年教师外出开会、培训等不少于20人次;开展学术讲座10余次,制定了学术交流相关制度。
2.3.4教师指导本科生科研
在申报校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的同时,每年资助学生5项科研项目(2000元/项);在两个专业中实行本科生导师制。
2.4 教师发展
五年来,引进博士8人,毕业博士4人,青年教师考取博士5人;招考专任教师16人,新增教授5人,副教授5人;6人次长期或短期境外学习;新增硕士生导师5人;在教学实践基地特聘兼职高级职称教师 1人。
2.5 师资队伍存在问题与解决办法
2.5.1 师资队伍存在问题
1、高级职称教师分布不均,高水平领军人物少
我院有两个本科专业,其中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为新增专业,受地域、资金等因素制约,目前缺少正高职称教师,教师队伍中高水平领军人物少。
2、个别教研室教师不足,承担课程较多
卫生毒理学和预防医学教研室因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或出国进修,导致在岗教师人数较少;同时承担多门学校公共课程,任务繁重。
3、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学院现有专职在岗实验技术人员 5人,每年要承担23门实验课程的实验准备以及实验设备管理,人员数量严重不足。
4、青年教师公共卫生实践能力有待加强
青年教师缺乏公共卫生实践机会,只重视理论研究,忽视了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
2.5.2 解决办法
1、加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高职称、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加强高学历人才的培养和正高职称的申报工作;聘用实践教学基地的优秀人才作兼职教师,共享社会优秀人才资源;充分利用“候鸟型人才”资源,培养学科领军人物。
2、根据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招聘和引进高素质人才;将预防医学教研室承担的部分公共课程按照课程归属纳入相应教研室。
3、制定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发展规划,引进或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充实到实验技术队伍中;对实验技术人员绩效考核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
4、鼓励青年教师承担生产实习、专业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工作环节,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办法;鼓励青年教师深入基层公共卫生机构中实践、调研,不断提高实践能力。
3.教学资源
3.1教学经费
3.1.1教学经费投入及保障机制
学校建立了完善的以生均和师均为主、公开透明的经费分配使用制度,并且建立了保障教学经费投入的长效机制,确保教学经费投入的及时、优先、到位,并保证教学日常运行支出逐年有所增长。
3.1.2教学经费分配方式、比例及使用效益
学校长期坚持教学经费专款专用。除教学日常管理支出经费外,学校给予专门的经费支持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实践教学和大学生创新教育。通过优秀教师奖励制度,对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科研活动获奖给予配套奖励。通过中央支持地方高校专项资金为公共卫生学院购置实验教学设备,改善办学条件。
3.2教学设施
3.2.1教学设施满足教学需要情况
目前,学院的教学设施基本满足教学要求,学院实验中心现有7个教学实验室和1个科研实验室。实验室现有教学设备664台(件),价值713.5万元,其中价值超过3万元的仪器设备30台。人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及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所占比例达到国家办学条件要求,能满足实验教学需要。现有普通实验室6个,SPSS专用实验室1个,其它实验室及实验准备室6个,教学实验室面积1500m2,科研及办公室面积3500m2。学院现有用于本科生实习使用的各种仪器设备583台件,价值415.9万元。教学实验的常规仪器设备齐全,完好率在90%以上,较好地满足了实验教学的需要。
3.2.2教学、科研设施的开放程度及利用情况
教学、科研设施的开放程度及利用情况良好,实验室和教室的利用率较高。
3.2.2.1多媒体教室开放情况
多媒体教室全天(早7:00——晚10:30)对学生开放,除上课时间以外,学生可以自习、讨论或举办专业知识讲座。
3.2.2.2教学实验室开放情况
1、实验中心制定了《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保障实验室的正常开放。
2、针对全日制在读本科生开放性实验活动的定向开放,包括参与科研型开放实验、创新活动型开放实验和自主选题型开放实验。
3.2.2.3科研实验室的开放情况
科研实验室自2013年开始建设,目前已陆续向学生和教师开放。3.2.3教学信息化建设情况
1、目前,学院的网络设施比较完善,网络运行相对流畅和安全。
2、建立了实验中心网站(http://lab.sph.zmc.edu.cn/)可为学生提供丰富教学资源,方便教师及时发布信息。
3、在全校本科生自主学习网络教学平台
(http://mooc.zmc.edu.cn/portal/)上,我院已建设10余门网上专业课程,提供教学大纲、课件PPT、习题库、案例库等。
3.3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
紧紧围绕立足贵州,服务西南,面向全国的区域公共卫生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我省多民族、贫困、山区的地域特点,以及公共卫生高素质人才的实际需要,科学合理设置专业,制定了一套符合实际的公共卫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经过专家研讨和论证,2011年和2015年前后2次修订了预防医学专业培养方案,2012制定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培养方案,2015年对其进行了修定。
3.4课程资源
学院的2个本科专业都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层次性设计,各门课程都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分析课程之间的关联性、一致性和特殊性。每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在传授基础知识、分析典型问题、介绍科技前沿的同时,还注意与其他课程的协调和配合。全面贯彻教学的“双主体”原则。
公共卫生学院现已建成具自身特色的优质课程与教材,形成了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内容丰富的较高水平教学资源。《预防医学》、《食品微生物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卫生统计学》四门课程为校级优质课程。《环境卫生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儿童少年卫生》和《食品分析》四门课程为校级重点建设课程。《预防医学》为我院双语教学课程。实践课程包含了《预防医学实验》、《卫生统计学实验》、《食品化学实验》等22门实验课。同时,鼓励教师进行多种形式的教材编写,目前参编教材5部。
3.5社会资源
学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改革和创新,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社会资源为办学服务。目前共计建设实践教学基地32家,其中预防医学专业共20家,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12家。同时注重宣传专业优势,为同学的实习、就业铺路。自2012年以来,学院领导及部分骨干教师与多地企事业单位进行接触,取得了良好效果。
3.6教学资源存在问题与解决办法
3.6.1主要存在问题
(1)与国内外、校内外、企事业单位合作办学力度有待加强,教学资源开发不足。
(2)实验室建设相对薄弱,教学、科研用实验室数量亟需增加。仪器设备不足。实验室使用未规范化,实验用品管理混乱。进实验室的学生人数日益增多,但实验室的整体利用率不高,致使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预防医学专业实验室用房较为紧张。
3.6.2解决办法
(1)针对合作办学和教学资源开发问题:一是通过逐步改进完善对教学实践基地等合作单位的评价体系,提高合作单位对学生培养的水平。二是积极发动教师利用好自己的资源,进一步扩大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的规模、提高基地的水准,加大对学院的宣传,增加社会捐赠,共建教学资源。
(2)针对实验室建设问题:一是学院进一步完善实验室建设总体规划,加强新专业实验室建设。二是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前景,积极申报实验室建设专项基金,加大建设经费投入。三是进一步加大校企合作,开展校企联合实验室建设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4. 培养过程
4.1 教学改革
4.1.1 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及政策措施
学院教学改革整体思路以学校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为依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强化教学研究,将教学改革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大力推进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模式改革,推动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创建具有特色的核心能力导向的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
4.1.2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创新并实践核心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培养方式,培养能够适应贵州地区复杂的公共卫生挑战,能够解决贵州公共卫生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
4.2 课堂教学
4.2.1 教学大纲的制订与执行
学院重视各学科教学大纲的制定,要求各专业教学计划所列课程均制订教学大纲,教学大纲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 教师应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进行备课和授课,并根据教学大纲的标准和目标进行教学评价。
4.2.2 教学内容体现人才培养目标,科研促进教学
教学内容遵循我院人才培养目标,强调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反映学科发展最新前沿,反映公共卫生领域最新动态,并体现科研为教学服务;同时,要求任课教师讲授的内容要充分反映社会实际。
4.2.3 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1)教学方法的多种组合。为了实现最佳教学效果,鼓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参与式、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教学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独立思考能力、探究创新的精神。同时,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鼓励学生课后在线自学。
(2)学生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通过任课老师的课外阅读推荐和读书心得交流会,让学生共同分享阅读收获,营造“爱读书、会读书、多读书”的 浓厚氛围,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引领学生成长成才。
4.2.4 考试考核的方式方法与管理
学院规定凡教学计划中的课程都要进行考试,教学实习、实践教学、毕业设计(论文)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也要进行考试或考核。同时制订了学院本科课程考核与管理的规定。其原则为课程考核形式可以多样化,总评成绩应由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和实验成绩三部分组成。必修课(理论课)的期末成绩采用闭卷形式,权重不少于70%。选修课(理论课)的期末成绩采用试卷(闭卷或开卷)形式,权重不少于50%。实验课的权重比例按照学校新修订的成绩评价体系执行。
4.3 实践教学
4.3.1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构建省、州(市)、县(区)三级专业实践基地共同体。目前,学院按照学校相关规定有步骤地分批次遴选了 20个公共卫生机构作为预防医学专业实践基地。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为公共卫生学院新办专业,经考察和遴选,目前已有遵义市食品药品检验所、贵州省产品质量检验检测院等12个单位作为本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实习管理在执行《遵义医学院毕业实习管理规定(试行)》的基础上分别参照《预防医学专业生产实习大纲》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生产实习大纲》执行。
4.3.2 实践教学及实验室开放情况
实行校内实验室与校外实践基地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基地模式,充分发挥 32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作用,增加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实验室向学生全面开放,学生可参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并鼓励本科生申请创新创业基金项目。同时强化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组织学生参与公共卫生现场调查、社会实践活动。
4.3.3 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的落实
目前对预防医学专业及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均按培养方案开设了实验教学,社会实践教学,并在导师制的安排下完成毕业论文的设计与撰写。
4.4第二课堂
4.4.1育人体系及保障措施
学院十分关注“第二课堂”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将第二课堂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为学生自主化和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鼓励团委、学生会、班级积极开展各项活动,并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制度及资金支持,引导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协调发展。
4.4.2社团建设与校园文化、科技活动及育人效果
学院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引导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形成“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在科技活动中,学院已得到批准资助的学生创业项目有:国家级1项、省级2项、校级7项。同时多次获得学校各类评比、竞赛的奖项和荣誉。
4.5. 培养过程存在问题与解决办法
4.5.1 主要存在问题
(1)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有待加强。学院在使用校外实习基地时,未形成有效的反馈机制。
(2)考试内容改革不够深入。真正考查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能力的题目偏少,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4.5.2 解决办法
(1)针对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问题:在加大对实习基地建设的投入的同时,建立实习基地建设考核制度,对挂牌实习基地进行适时量化考评。
(2)较强应用能力的教学,多出反应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能力的试题。
5. 学生发展
5.1 招生及生源情况
我院现有本科生397人,有预防医学和食品质量与安全2个专业,其中预防医学专业258人、食品质量与安全139人。坚持“控制数量、小班教学、提高质量”的原则,把生源质量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根基,生源质量能够得到充分保证。
近三年招生人数有所控制,生源情况整体较好。近三年招生情况如下:
表5-1:2013-2015 年预防医学专业录取情况
入学年份
|
录取人数
|
录取最高分
|
录取最低分
|
省控线
|
2013
|
70
|
460
|
422
|
360
|
2014
|
30
|
492
|
476
|
382
|
2015
|
30
|
460
|
442
|
372
|
表5-2:2013-2015 年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录取情况
入学年份
|
录取人数
|
录取最高分
|
录取最低分
|
省控线
|
2013
|
50
|
507
|
425
|
360
|
2014
|
37
|
498
|
477
|
382
|
2015
|
25
|
460
|
443
|
372
|
5.2 学生指导与服务
学院高度重视大学生指导与服务工作,并把它作为开展学院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健全学生工作组织机构,加强专兼职辅导员队伍建设和完善培养考核工作机制。按教育部辅导员与学生比不低于1:200的要求,现有专职辅导员2人,教师兼职辅导员6人。
学院每年对新生开展入学教育,主要包含专业思想教育、法规教育、纪律教育、安全教育、诚信教育、为人处事教育等。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按月报送心理健康月报表,及时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全面试行本科生“导师制”工作,建立起师生互动的新型关系,帮助学生成长成才,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形成教师与学生良好的交流沟通机制。
5.3学风与学习效果
认真贯彻落实各项管理制度的要求,建立和完善学院规章制度,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了包括《公共卫生学院学风建设实施方案》、《公共卫生学院大学生寝室奖惩管理办法》和《公共卫生学院大学生早自习制度》等。要求学生提前30分钟到教室上早读,并实行签到制度。辅导员与学生干部每周必须抽查各班到课情况,对上课迟到和旷课学生开展谈心和谈话教育。通过周末晚点名主题班会教育、单独与学生谈心谈话等途径,让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端正了学习态度。
根据《公共卫生学院导师制工作方案》的要求,指导教师每学期至少2次与学生在学习、个人成长方面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使学生的学业得到更加科学的指导。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讲座活动,加强了我院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
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级营养师、国家级食品检测员的培训和考证,组织学生参加遵义市汇川区创业培训(SYB),近三年共获校级及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5项。资助学生成立科研兴趣小组,每组资助科研经费2000元,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建立和完善了创业创新机制、培育了创业创新的环境和氛围。
近三年,应届毕业生累计考上硕士研究生25人,考研率在全校居于前列。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13级1班团支部获得全国“示范团支部称号”,大学生连续三年荣获学校迎新晚会一等奖。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活动获校级以上奖励共188人次。
5.4就业与发展
学院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成立了以学院党总支书记为组长,学院领导及专兼职辅导员为成员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和完善了《公共卫生学院就业困难毕业生帮扶方案》。预防医学专业就业率高,2014届毕业生年终就业率为100%,初次就业率为89%;2015届毕业生年终就业率为97%,初次就业率为94%。预防医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主要面向各级卫生疾控中心、医院院感科等。2016年首届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毕业,初次就业率为92%,主要面向企事业单位,两个专业学生就业岗位对口程度较高,且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满意度较好,毕业生就业去向符合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
1、“导师制”中导师指导学生的问题:大一课程多为公共基础课,部分同学在大一时和导师联系少,导致学生对专业了解不多。学生与导师要加强联系,导师要指导学生制定学业规划。
2、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实习基地建设问题:现有实习基地的建设不够完善。今后学生在实践教学基地实习时,注重和完善学生实习过程中的带教情况记录、实习考核评价和资料整理归档等方面的工作。
3、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虽然心理健康教育课每年都有,但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有待提高。不同年级要根据情况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采取活动或上课的方式。各班心理委员要多关注同学心理健康,加强与学校心辅中心及资深心理学教师的联系。
4、部分学生学习主动性及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缺乏学习动力和兴趣。要利用开展第二课堂等更多途径加强对学生专业思想及技能的培养。安排优秀高年级学生为低年级学生传授学习、成长经验,多邀请校外成功人士为学生做讲座。
6.质量保障
6.1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人才培养的核心在质量。在高校构建并实施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强化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对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面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意义重大。
(1)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见图1。
图 1 公共卫生学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2)制定了《遵义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教学管理制度》,该制度的实施力求对课程教学质量评估做到全覆盖,提高教师教学质量意识,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其中包括以下具体制度:教学检查制度(三期教学质量及教学秩序检查、教务处督察组检查和院系自查)、教学督导制度、同行听课制度、集体备课及试讲制度、教学相长制度、学生评教制度、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教学评比及奖励制度。
(3)教学质量管理队伍建设
教学管理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高质量人才起着重要作用。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是增强高校竞争实力的有效举措。我院设有主管教学的副院长 1 人,专职教学秘书 1 人,各教研室均设有教学秘书1 人。
(4)质量标准建设
过去5年中 2次修改预防医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两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各专业实验教学中遵守《遵义医学院实验教学工作规范(试行)》标准。本科生毕业论文各环节遵守《遵义医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
6.2质量监控
我院严格按照学校及院系层面有关规章制度要求,对主要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实施监控。
(1)质量监控的内容与方式
学科日常教学过程。即通过对教师日常备课、上课、作业、考试等常规工作的监控,了解教师学科教学中取得的成绩,发现存在问题,并加以解决。
学生学业水平。即学生知识掌握、学习成绩、论文水平等是否达到规定要求,对各学科进行质量跟踪检查,总结教学得失。
(2)质量监控实施效果
学院教学质量监控组织、制度比较健全,教学管理流程化、规范化,教学管理人员配置齐全,监控方式比较科学,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我院教师和学生也在各种相关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6.3质量信息及利用
根据学校教务处质量控制中心每年发布教学质量报告,对质量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和反馈。对于日常教学质量监控,通过每学期每门课程召开教学相长会及时获得学生对授课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信息反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整改;以定期或不定期问卷调查座谈调查等方式收集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在教学质量评估中,通过将院系领导评价、教师互评与自评、学生信息反馈、学生网上评教等方面的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将评价结果反馈给教师,为改进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和提高决策水平提供支持。同时,每年对毕业生就业去向进行跟踪调查与统计。
6.4质量改进
学院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办学定位,对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等多方面进行系统评价,促进课程内容、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方法与手段的不断改进与创新。在教学过程持续改进方面,学院构建了较为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及评估、反馈与管理流程,并强调过程控制中的持续改进。针对教学评估的反馈结果,按照整改方案实施相应的绩效考核。
学校自2007年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后,建立了常态化的“教、管、学三方面的日常教学质量监督改进体系”,对日常教学进行了全覆盖的各级领导听课,督导专家的随机性听课评教、职称晋升者授课质量专项评价,取得了良好效果。
此外,学院从2011年开始陆续引进多名青年教师,为了弥补青年教师讲课经验少,从2012年开始每年举行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并对取得名次的教师给予奖励以示鼓励。每年通过此项活动推选优秀的青年教师参加学校的讲课比赛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6.5质量保障存在问题与解决办法
6.5.1我院教学质量保障存在的问题
1、教学质量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有待加强,教学管理水平有待提高,部分教师对教学质量管理的认识不足、积极性不高。
2、教学质量监控系统信息收集不够完整、规范,系统化的分析和反馈有待加强。
3、毕业生去向调查、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用人单位对学生的专业素养、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反馈有待完善和加强。
6.5.2 解决办法
1、科学、全方位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
证,我院应该从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管理组织、教学质量评估、教学信息反馈四个方面进一步建立完善相应制度,并加强教师对教学认识的重要性。
2、完善学生评教制度。建立科学的学生评教指标体系,学生评教对象在原来基础上,增加为对课程组每位老师进行评教,评教内容应包括教师的师德师风、教学责任心和态度、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学生对教学的接受程度、收获大小、学生的满意度等方面。
3、建立毕业生情况跟踪调查制度。可以通过用人单位问卷调查、毕业生跟踪调查、用人单位对学生的专业素养、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反馈,以此了解学生培养质量,社会的人才需求动向,进一步促进学院课程体系建设,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依据。
7. 特色项目
7.1 实施本科生导师制
我院一直将学生的发展作为建设的首要任务,为了保证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得到充分的、具有专业特色的指导,我院实施了本科生导师制。要求每名在岗老师指导至少一名本专业的本科学生,最多一个年级不超过5名;导师在对低年级的学生指导过程中,主要进行专业思想、专业发展趋势、专业学习重点、专业学习方式、个人发展及其他日常生活等方面进行指导。导师在对高年级的学生指导过程中,主要对其科研能力、毕业论文设计、考研、就业等方面进行指导。
通过导师制的实施、有效的解决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迷茫、归属感不强的问题。但与此同时,实施的过程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部分导师的指导不够细化,不积极的现象,为了加强导师制的实施管理,学院拟从2017年开始,要求导师指导过程形成记录,每学期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次数不得少于3次。
大学生作为社会创新的中坚力量,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院从科研设计、科研创新方面开始着手。我院每年从预防医学专业三年级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二年级同学中各选取5个项目进行资助、资助金额为2000元/项。本项目的资助作为申报校级、省级、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的基础,也作为导师制实施多元化的载体之一。
7.2 社会服务促进能力提升,增强就业竞争力
我院预防医学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在营养与食品卫生、食品安全、食品加工方面都具有独到的优势,社会对其具有强烈的需求。在相关老师指导下成立了“大学生健康宣讲团”及“大食界”学生社团,通过社团活动不仅对我院两个专业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社会实践机会,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我院还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公共营养师”及“食品检验员”等专业能力培训,为学生就业储备相关资质,增强了学生就业竞争力。